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人参,百药之首。

    信息发布者:魏谋伟
    2017-06-05 20:56:42   转载

    人参,百药之首。

    2017-06-05 悦读君 国珍悦读


   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“人参,根如人形,有神”。从被发现伊始,人参就被作有灵性的植物,是中华养生药材中难得的仙草,四海之内,求之者众。

    ——悦读


    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,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解除病痛、延年益寿的探寻。人参的出现,足以写就中医药史的半部传奇。




    在复方药中,用到人参的有500多种,经典药方多达4000多方,人参被奉为“百药之首”。


    这株存活了6000万年的古老物种能够幸存至今,倒像是人类的幸运。



    野生人参生长非常缓慢,3年开花,6年结果,生长几十、数百年也不过5-15厘米。60-100年的山参,晾干后常常不过几十克,却价值不菲。


    野山参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极其苛刻,它生性喜冷、凉,怕旱,怕晒,需要土壤肥沃、疏松。它们只藏匿森林中半阴半阳的山坡,所以又称“鬼盖”。




    千万年来,无论其他植物如何迁移、杂交,屈从环境变换,人参从未改变自己的生长方式,以至于整个地球只有东亚寥寥几处才出现过它们的踪迹。它的名字也成了稀少、珍贵的代名词。



    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,海拔450-1200米、长有椴树的针阔叶混交林,透光适中、湿润凉爽、腐殖质丰厚,是人参最理想的居所。这里生长的人参,皂苷成分远高于其他地区。在清代,长白山甚至被列为封禁之地,作为宫廷御用人参的专供采集区。


    迷路、毒蛇、山洪、猛兽,潜伏在深山老林中的未知状况随时可能让采参人殒命。这是一场冒险,却也是采参人永不言弃的梦想。


    7月,长白山将它极致的丰美与繁茂展现在世人面前。紫白色的人参花朵结出猩红的浆果,在苍碧的草丛中灼灼生辉。



    虔诚而谨慎的采参过程,从进山前就开始了。人们祭拜山神祈求平安,与同伴盟誓,不离不弃、不起欺心。


    在弥漫着瘴气的深山老林里,为了防止失散,采参人不断用木棍敲击树干保持联络。发现人参后会喊一声“棒槌”,据说这样可以把人参定住,也叫“喊山”。然后用系着红线的“棒槌锁”锁住人参,防止它“跑掉”。



    起参需要极度的专注和耐心。人参为获取养分,根并不往下延伸,而是像四周发展。荆棘众多、百草萌生的腐殖土层,给采挖带来了难度。哪怕细小根系的破损都会影响人参的品相。经验丰富的采参人会用竹签或鹿骨钎子顺着人参根须生长的脉络,小心地拨开层层泥土,起出人参。



    人参挖出后要用苔藓包裹起来。具有一定湿度、柔软透气的苔藓,有利于保鲜不损伤人参。打好的“参包子”可以存放数月之久。



    在下山之前,采参人会种下新的参籽,在树上刻下标记。这种心照不宣的习惯为的是给后来人留下线索。冬去春来、四季轮回,新的生命又会与新的采参人相遇。


    无论有无收获,采参人都会再次祭拜山神,这是沿袭不变的仪式。



    在森林中觅得人参,除了经验也要凭运气和缘分。每年进山的人多,采到人参的寥寥无几。在山里徘徊十天半月一无所获是常有的事。因此,淳朴的山民对自然的馈赠倍加珍惜,对大山也心存敬畏。这份深厚的感情随着采参的种种禁忌一代代传承不辍



    自古至今,野山参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品。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们对健康养生的追求。早在唐朝,人工养参就开始了,成熟的种植技术使得它从宫廷走进寻常百姓家。


    如今,人参从药铺到厨房,从起死回生的仙草变成家庭料理的食材。我们用人参泡茶、煲汤,把滋补放到了三餐,把对身体的关照放到了平常。



    众所周知,年头越长的人参性越平、越养人。生活也是如此,真正滋补我们的不是某一顿燕鲍翅,而是无数不疾不徐的平凡时光。



    人 · 参 · 与 · 生 · 活


    人参,甘,微寒,无毒。大补元气,宁神益智,补虚扶正,延年益寿。——《本草纲目》

    人参能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、开心、益智,久服轻身延年。——《神农本草经》

    人参在食用时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,如果将人参和瘦肉、小鸡、鱼等一起烹炖,可消除苦味,滋补强身。

    人参虽好,但食用时仍需要注意:咳嗽感冒、发热、失血等症状不宜服用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