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月饼:一口咬出美味和文化。

    信息发布者:魏谋伟
    2017-09-29 16:32:04   转载

    月饼:一口咬出美味和文化。

    原创 2017-09-25 悦读君 国珍悦读


    节庆美食不仅要吃出美味,还要吃的好看、吃出文化,这是中国人才能理解和驾驭的情怀。

    ——悦读


    在大家印象里,月饼似乎都长得差不多,黄中透着焦的面皮,正中印着“五仁”“双黄莲蓉”“枣泥”等字样,方便人们一眼就看出来是什么馅儿的。

     

    这种广为人知的月饼样式,其实是近些年商业化大规模生产后的产物。过去手工打造的月饼,用月饼模子按压敲打而成,饼面花样繁复精美,吃月饼堪称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。


     


   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始于唐代,北宋时期月饼俗称“小饼”和“月团”。至明朝,中秋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     

    古时候的月饼采用纯手工工艺,制作月饼的饼模不可或缺。饼模俗称饼印,一开始用于制作各种面饼类点心,后来固定为制作月饼的工具。


    饼模赋予月饼的文字和图案,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寓意,雕刻精美的月饼模具堪称民间工艺品。


     

    嫦娥奔月、玉兔捣药、吴刚伐桂这些与中秋节联系紧密的神话故事,是月饼模具最常见的图案题材。


    栩栩如生的锦鲤图案,寓意吉祥的立体龟形,还有象征“福气到”的蝙蝠图案都是古人喜欢的,“福、禄、寿、喜、德”等汉字也常见于月饼模具上。



    另外,鱼跃龙门、平安如意、五子登科、蟾宫折桂等祝福纹饰,出镜率也很高。


    中秋月圆之夜,一边观赏空中的银盘,一边品尝月饼,听长辈讲讲月饼图案的故事,团圆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了。

     


 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,木制月饼模具极为盛行,自制月饼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节目。自制的月饼,一家有一家的特色,打月饼的模子也是形态各异。


    80年代,手工木制月饼模具制作日渐衰落。到了90年代,月饼模具制作几乎淡出人们的视野,隐身于乡间或城市的角落。


     

    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,通常是整个家族或者整个村子一起做月饼,过程其乐融融,充满真情厚意,传递着家人企盼团圆的心情


    很多月饼模子背面还刻有主人的名字,这同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反映。普通老百姓家想多做几块不同纹样的月饼,就要去街坊邻居家里借。东家借,西家也借,刻上名字可以避免弄混。


       

    月饼模子不仅是一件简单的实用器,还是一个家庭的情感传承。一件月饼模子,由妈妈传给女儿,一代一代传下去,物件身上凝结的是几代人的情感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月饼模子是对中秋节民俗演化的一种记录和存档,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珍贵见证,被人们称为“生活木版画”。



    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具,较为常见的是明清时代的产物,这可能与材质的耐久性有一定关系。


    民间的月饼模具多为木质,且多为杜梨木所制。杜梨木又叫“杜木”,木质细腻无华,横竖纹理差别不大,适于雕刻。


     

    “打边牙”是对模子精雕细刻的第一步,即在“月饼模”四周刻出排列整齐的花纹,这道工序不仅可以增强月饼的装饰性,更重要的是便于制作时月饼顺利脱离模具。

     

    制造月饼模具最重要的工序是雕刻花纹,为月饼模“文身”,从立意的体现到刻制工艺水平的展现等,全部在此一举。做的好的月饼模子,画面印纹清晰、边牙均匀、脱模爽快、便于操作。


     

    中秋节“梆梆梆”敲打模具使月饼脱模的声音,就好比鞭炮之于春节、蝉鸣之于暑假,少了它节日也显得不完整。

     

    大多数普通家庭已不再自己制作月饼了,但不管面前这块月饼的来历如何,一家人围桌而坐,就着月光品尝的这一块,一定是最难得、最美味的。


   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

    喜欢本文记得点赞和转发哦~ 

    阅读 7938

    113投诉

    精选留言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