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17-08-09 悦读君 国珍悦读
“白菜豆腐保平安”,中国人最心安的味道,莫过于豆腐。
——悦读君
对食物的记忆有时候不光是味觉上的。
在那个小贩们穿街走巷的年代,很多商品都有自己的声音。在北方,豆腐很少叫卖,商贩推着车走在胡同里,不时敲几下木梆。听着“笃笃”声由远及近,街坊们纷纷备好零钱。
掀开盖在木盘上的纱布,一股热气裹着豆香扑面而来,一刀下去,不用上称,分量只多不少。各家各户的饭桌上便多了一道菜……
豆腐常吃,但见过做豆腐的人不多。俗话说,人间有三苦——撑船、打铁、磨豆腐。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,光这一项,就能难倒大多数人。
磨豆子是纯体力活。从前,人们都用石磨。泡好的黄豆一把把抓进磨眼,沉重的石碾缓慢旋转,乳白色的豆浆渐渐流出磨盘。10斤豆子至少要磨2个小时。现在有了机器,磨豆子省去了不少人力,但也不经意间省掉了一些“味儿"。
磨好的豆浆倒入吊起的布袋中,摇动布袋,沥出豆浆,滤掉渣滓。过滤好的生豆浆猛火煮沸,再晾到80℃就可以点浆了。
点浆的水平决定着豆腐的口感和产量。慢慢加入卤水,不停搅动,卤水与大豆蛋白在翻滚的浆水中结合、凝固。当浓稠的豆浆变成一颗颗玉米粒大小的豆腐块时,盖上锅盖,半个小时的等待之后,豆浆便可凝成豆腐脑。
把豆腐脑倒入铺好棉布的豆腐格子里,包好,挤出多余的水分。力度的轻重凭借经验,也是各家豆腐各有千秋的口感。
熹微的晨光让城市苏醒的时候,豆腐坊里一盘盘豆腐也做好了,冒着热气、白白嫩嫩,没有半点辛苦的痕迹。似乎一切繁琐与劳碌,就为此刻不动声色的简单。
作家林清玄曾赞美豆腐:
和鲍鱼排翅同席,不以为贵;
与青菜萝卜共煮,不以为贱。
在富豪的酒宴中与龙虾同烹,不以为喜;
在穷人的大锅里与剩菜杂烩,不以为悲。
与竹笋青菜做朋友,它不显露;
与红鲟九孔结伴走,它不隐藏。
进得了国宴入得了家常,豆腐虽不是天然食材,却比很多天然食材更能包容百味。
甚至,对于一些意外,豆腐也能巧妙地化解成美味。
做豆腐时,如果压得过干,没有水滴出时就成了豆腐干;在北方冬天,随手放在户外的豆腐,变成了劲道、多孔的冻豆腐;南方人把发霉的豆腐干将错就错,先腌后烤,成了风味独特的臭豆腐。
一颗坚硬的黄豆粒,经历了浸泡、打磨和熬煮,早已变得柔软而包容。方正的豆腐块水里来火里去,对它来讲,早已不是劫难,而是更多可能。
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。在蛋白质的提供上,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,它是饥馑年代的“田中肉”,是素食者餐桌上完美的选择。喜欢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,做豆腐的人也在一次次“点化”中懂得顺其自然。
中国人对豆腐感情至深,因为它的平凡不是素来寡淡,而是历经沧桑后自愿选择的大道至简。
豆 · 腐 · 与 · 生 · 活
❶豆腐性凉,味甘。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宽中益气、调和脾胃、消除胀满生津润燥。
❷大豆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。大豆直接烹调食用,人体对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为65%,制成豆腐消化率可提升至90%以上。
❸豆腐不易碎的处理:将豆腐切成均匀的小方快,放入清水,加1小勺盐,浸泡半小时左右。豆腐析出部分水分会变得结实有弹性,再炒就不易碎了。
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阅读 1304
36投诉
精选留言